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英國】走出自己的英倫風--倫敦眼、大笨鐘、柯芬園、大英博物館、Fish & Chips

初訪倫敦,沒想到竟是以一連串的悲劇開場...

捷克出發到轉機地點Brno的火車比預期慢了半小時到,

導致搭不到原本預定的公車,只好搭計程車前往Brno機場;

機場出關時,又因為一些事情錯過了原本預定的客運,只好再用原價訂下一班的客運;

我們好不容易終於在晚上23:30抵達倫敦的Victoria站,

在又濕又冷的天氣下,竟然又因迷路而走了2個多小時才走到旅館,此時已是凌晨兩點...

事後回想起來,真的是有點好笑...
踩著雨水的可愛英國小男孩


早上匆匆帶著行李離開青年旅館,

到地鐵站買了牡蠣卡(Oyster Card)

牡蠣卡是大倫敦地區交通用的電子收費系統,功能類似台灣的悠遊卡、香港的八達通,

在倫敦不管是搭乘巴士、地鐵還是電車,使用牡蠣卡會比付現便宜,

且離開時可以退押金(當時的押金是5英鎊),所以建議來倫敦時先辦一張。

昨晚就是因為付現買車票太貴,又想說青年旅館只有幾站的距離而決定走路,結果迷了路...


倫敦眼是倫敦當地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為了看倫敦著名的地標--倫敦眼(London Eye),

我們搭乘地鐵來到Embankment站,

沒想到倫敦眼的票價是每人18英鎊,

所以最後我們只有拍拍照,沒有上去乘坐。

倫敦眼確實是個很棒的拍照景點,

不同的角度拍起來,會有不同的迷人之處。



倫敦眼附近的橋上有許多鯉魚的燈柱

銅像與倫敦眼的完美結合

倫敦眼全景


走過西敏寺橋(Westminster Bridge)後,

看到了大笨鐘(Big Ben)和國會大廈,

可惜當天國會大廈沒有開放。

遠望大笨鐘及國會大廈


大笨鐘







前往中國城(China Town)的路上,我們經過了半價劇票區,

胡椒和婷姿問了許多家,最後婷姿以20多鎊買到悲慘世界的門票,

獅子王因為要價50多鎊以上,所以胡椒和婷姿最後都沒有買。







到了中國城,可以看到充滿中國文化和氣息的街道與商店,

歐洲人、華人、歐式建築及華人建築互相融合在一起,

感覺起來相當新鮮有趣,也成為倫敦當地的另一大特色。





看到高掛的大紅燈籠,以及寫著中文字的餐廳和美味的中式料理時,

讓我們幾個在外的遊子不由得興起了思鄉之情。




一路上,我們發現了一些有趣的商店,

譬如說,有家賣各種動物玩偶的店,

整間店都仿照動物的居住環境佈置而成,

可以看到鱷魚玩偶放在逼真的沼澤區,

也可以看到亞馬遜河區的各種動物玩偶,

算是很有特色的商店。






接著我們來到下一站--柯芬園(Coven Garden),

柯芬園內有許多市集,

我們看到了大鍋炒的咖哩飯,當下超心動,決定合買一小盤來吃吃看。

咖哩飯煮得相當入味,非常好吃,

提醒大家來到柯芬園時,別忘了買一盤來吃吃。








大快朵頤後,我們來到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參觀。

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3年,距今已有260年左右的歷史,

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收藏了近800多萬件古物。

(世界四大博物館: 法國羅浮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及俄國冬宮隱士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人潮眾多,是倫敦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為什麼會有這座博物館呢?

漢斯·斯隆(1660~1753年)爵士是當時的一位著名收藏家,

去世後根據他的遺囑,將多達710,00件的個人珍藏品捐給國家,

因而成立了蒙塔古大樓(Montague Building)。


蒙塔古大樓對外開放後,英軍陸續又從世界各國掠取了大量藏品,

因為數量太多,1824年博物館決定在蒙塔古大樓北面建造一座新館,

1840年代完成新館後,舊蒙塔古大樓不久便被拆除。





大英博物館目前免費開放,目前分為10個分館:
  • 古近東館
  • 硬幣和紀念幣館
  • 埃及館
  • 民族館
  • 希臘和羅馬館
  • 日本館
  • 東方館
  • 史前及歐洲館
  • 版畫和素描館
  • 西亞館

西亞館的公牛男人

拉美西斯二世頭像(1818年由英國駐埃及總領事捐獻)
法老阿孟霍特普三世頭像及手臂(1823年購得)




博物館裡面真的大到難以想像,

我逛了兩個小時,也只逛了埃及館、希臘和羅馬館這兩個分館...

如果以這邏輯推算,10個分館至少要逛10個小時(不含休息時間)才夠!!!














中國的錢幣




晚上,婷姿去看悲慘世界,我和胡椒則是到地鐵站與維怡會合。

維怡是我的大學同學,目前在倫敦就讀倫敦政經學院,非常優秀。

能在英國旅遊時看到她,真的是很開心的一件事!!!




維怡陪我們逛了倫敦眼,

夜晚的倫敦眼散發出與白天不同的光彩,相當夢幻迷人。




之後維怡又帶我們去Fish & Chips老店享受美味的Fish & Chips,

途中經過許多酒吧,發現許多倫敦人喜歡站在酒吧外面喝酒聊天

這個喝酒文化和歐洲其他國家似乎很不一樣!

當地倫敦人喜歡站在酒吧外喝酒聊天


胡椒點了Cod (鱈魚),

據說是最傳統的口味。



維怡點了鰩魚(Skate),

非常多骨頭,但骨頭已經炸到可以吃下肚。



我點了Plaice(高眼鰈),

名字很特別,但味道有點普通。



我們雖然都是點小盤,

但要價13.6鎊,且份量很大。




結束美味的晚餐後,

我告別了胡椒,和維怡回到LSE宿舍借住一宿,

碰巧台大經濟系的學弟來找她,

我們三個促膝長談聊到很開心,

凌晨兩點多才結束對話回去睡覺。





(待續)


想要來英國體驗英倫風嗎? 不妨直接透過以下工具快速查詢住宿資訊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FB留言版